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深海“封存”二氧化碳(“十四五”,我们见证
作者:bet356官网首页日期:2025/10/21 浏览:
恩平15-1平台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该平台于今年5月22日上线。中海油供图(新华社发) 山东省东营市是我国二氧化碳驱封存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之一,CCUS产业集群被选为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图为东营胜利油田CCUS区块。人民视觉 刘志峰 供图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碳捕集利用示范项目于今年2月开始运行。图为渤中26-6油田作业船一期开发项目海上作业平台。供图:杜鹏辉(新华社发) 扫二维码看视频看破亿狮子平方米!中海油近日宣布,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已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过1亿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预计相当于种植220万棵树,这也表明了中国海洋碳储存技术、设备和工程能力的成熟。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推进海洋碳封存利用,加快实施一系列示范工程,开辟绿色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实现碳封存,还可以促进原油产量的增加。海底数千米深处的地下岩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大量的二氧化碳。恩平15-1油田是我国第一个高碳油田南海东部二氧化硫油田。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与原油一起从地下开采出来。这不仅会导致海上平台设施和水下管道腐蚀,还会释放到大气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今年5月,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在油田平台开始运营。什么是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碳捕获技术被理解为从源头捕获、收集和压缩二氧化碳的过程。碳利用技术是指通过技术和工程手段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利用。碳封存技术是指将捕获的二氧化碳注入特定地质结构中长期封存的技术过程。气氛。中国海油将CCUS示范工程建设定位为“十四五”节能减排的重点举措之一。我们针对地质矿藏、钻完井、工程集成等重大课题开展了四年研究,形成了10多项国内首创技术。 “CCUS示范项目的推进是对碳捕集与封存碳峰值和中和目标的回应。”中海油相关人士透露。实施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碳捕获和储存。 2023年6月,中海油牵头启动日本首个海洋碳捕集与封存项目。该项目将对所产生的油气流中所含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脱水、干燥和压缩,从而使其能够通过回注井在高压下注入该油田的浅水地层。年度车二氧化碳储存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第二步是转向碳捕获、利用和封存。一个新的二氧化碳利用项目于今年5月启动。通过将油田开发的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可以将其精确地注入地下油层并泵送原油。加大产量,打造“以碳代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循环利用新模式。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装备技术的一系列提升。”中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区总经理王念辉表示,该项目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原油增产和碳封存的双重目标。未来10年,将有超过100万吨二氧化碳被重新注入大型规模,新增原油产量20万吨。据介绍,该项目自正式投产以来,已持续安全运行15000多个小时,最高日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日本海上油气田通过“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联动”的创新模式,为复制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在浩瀚的海洋中打造100%国产化的完整工程装备体系,既需要石油开采,也需要碳捕获。这是如何实现的?换句话说,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时逸出的二氧化碳如何返回深海?而它如何成为提高油田效率的“催化剂”呢?报告称,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攻克技术瓶颈,优化运营管理模式l 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为我国海洋碳封存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恩平15-1油田碳捕集利用及封存项目位于深圳市西南约200公里处,作业水深约90米。同时,在油田所在地区,发育多个厚度较厚、物性良好、连续分布的“盐层”,为储存提供了最佳的“储层空间”。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种二氧化碳,科技官员又做出了尝试:用二氧化碳“替代石油”。高压二氧化碳被注入海底地层,“促进”地下井口附近的地下石油储量。溶解在原油中的二氧化碳也增加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可以提取更多的原油。该项目采用回收、精炼、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油田开发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以每小时8吨的速度注入地下1200米至1600米油层,提高石油采收率,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为实现精准高效注气驱油,恩平15-1平台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独特开发并增加了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冷却系统等设备。同时增设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实现气液分离、过滤杂质、精确控制回注温度等功能,保证回注气体质量充足。目前项目所在恩平15-1平台是我国最大的海上石油平台亚洲钻井平台。这包括钻井、无人远程控制、单机集成发电并网一体化、油气水处理一体化等诸多功能模块。建成全国首套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装备系统,装备国产化率达到100%。恩平15-1平台下方有一座深3243米的碳捕获、利用和封存井,具有中央碳回注功能。 “我们将内部研发的测控设备集成到致密井中,系统集成主题实时监测各地层的注气量和密封性,确保二氧化碳‘听令’,不逸出、不穿越地层。”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区钻完井项目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地下油藏的情况以及创新技术。该项目应用海上首创智能液控分层注气技术,实现了地下各注气层位的精准注气。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地下情况,工程师们在油管外壁放置了数千根油管。光纤以米为单位。这些光纤就像井内的神经末梢,可以将井内的温度变化、流量变化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房间。平台的中央控制。为后续油气田开发以及沿海企业开展大规模减排行动提供了“模板”。项目负责人表示: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CCUS产业链,海洋作为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正在成为碳治理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是“天然宝藏”。核固存,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储存容量低。世界上大多数商业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都集中在陆地上,海上项目较少。这是因为管理难度和成本与“十四五”相比有显着差异。中国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海洋封存和利用。一批示范项目正在快速实施,推动海洋碳储存从实验走向规模化应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项目于今年2月在渤海渤中26-6油田启动。生命周期整个设施预计可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在珠海口,白云气田集团七座气田碳捕集项目将于2024年8月在珠海投产,年产20万吨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循环。此外,惠州32-5平台相关脱碳及气体回收项目每年可回收相关气体。含气量超过500万立方米。据了解,我国海域构造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泛,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海洋二氧化碳封存量达到2.58万亿吨,为其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日本海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产业正从单点示范走向集群发展。目前,中海油正在广东省惠州市启动国内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该项目将对大亚湾的碳进行精准捕集。这该地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被输送并储存在珠江口流域海域,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CCUS海上产业链。同时,为充分利用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巨大潜力,中国海油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建设北部二氧化碳油驱中心和南部二氧化碳气驱中心。立足于南海1万亿平方米的广阔气田。 “CCU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助力我国实现‘二氧化碳’目标,推动能源产业向绿色、可持续、低碳方向转型提升,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生产团队吴益民表示。 上一篇:武汉开通宫颈癌疫苗企业团体预约通道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5-10-21尽心尽力,一定会赢,志在第一(守边界
- 2025-10-20清华高等研究院为杨振宁设立纪念馆,自
- 2025-10-19督导重大提案时,王红岭强调,要用科技
- 2025-10-18新华社
- 2025-10-17华北黄淮河流域今日起进入集中降温期,
